“11月27日召开的陈严产业创新汕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工业立市、围绕产业强市’的链部量发展路径。要把握住发展机遇,署创就要求汕头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新链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科技”汕头大学工学院教授陈严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引领
汕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高质汕头要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陈严产业创新产业强市”之路,围绕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不可少。链部量科技创新,署创有助于激发工业发展新动能,新链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科技现代产业体系,助推汕头开创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新局面。引领
陈严指出,“十三五”期间,汕头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3%。在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在规划建设以六合产业园为核心的广东汕头临港大型工业园,该园区整合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汕头综合保税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等功能平台,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载体。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648家,比2015年净增498家,创新主体在不断成长。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一期工程项目全面动工,汕大东校区和广以南校区即将建成投入使用,创新平台在加快建设。出台加快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实施引进博(硕)士三年行动计划,创新人才凝聚力得到强化。
陈严坦言,与珠三角等先进地区对比,汕头产业的创新能力仍有明显差距,与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定位还不匹配。具体来说,园区规划与管理机制滞后,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不足,缺乏对外部的竞争力;科技创新平台经费投入少,缺乏持续支持,高端科技创新平台的目标定位与本地产业需求脱节;高新技术企业体量小,靠成本竞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都不强。科技人才紧缺,特别是企业引进有潜力的高端人才存在困难。
“汕头应如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服务汕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陈严认为,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园区规划和管理机制建设——围绕汕头制定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目标,科学规划各园区产业布局和产业链配套,深入调研园区重点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确定明晰的产业技术路线图,按照产业技术路线图,根据产业链实际情况,采取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重点龙头企业示范、产学研合作等切实可行的措施,补齐创新链缺失的关键环节。
陈严说,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产业支撑作用。通过应用工业互联网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产业链基于数据驱动的高效协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借鉴东莞东山湖科技园设立的各研究院、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的经验,采取政府、高校和重点企业共建的灵活模式,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布局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争取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此外,引导汕大、广以、省实验室等本地高水平创新资源开展面向重点产业的产学研合作,他表示,以本次党代会报告已明确提出支持汕头大学加强海上风电相关的高水平学科建设,及时落实后续的具体措施、目标和任务,为面向重点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提供示范。
“还要明确定位科技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补助奖励,着力解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用地需求和资金支持。汕头中小微企业占95%以上,要加大力度甄选和扶持本地传统中小企业发展成为科技龙头企业,并以龙头企业为示范牵引,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陈严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陈严看来,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灵活运用机制广纳人才,以产业汇聚人才,以平台吸引人才。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