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中央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落下帷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来是定调当探寻来年中国经济政策方向的重要“窗口”,和上一年相比,明年今年的经济会议更强调“稳”。
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第一句话就是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字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发力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适当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靠前”短短一句话,中央政策“稳”字出现了四次。定调当而去年会议提出的明年总目标是“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经济可持续性”。工作
措辞的稳字改变体现了大环境的变化。今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内新冠疫情散发、房地产调控、部分地区限电限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速逐渐回落,投资、消费、工业等多项指标持续收缩。基于这一背景,稳增长的重要性在上升。
“‘政策发力适度靠前’反映了中央对于稳增长的诉求还是比较强烈的。这里面还提到各方面都要积极采取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这就等于把稳定经济的目标分解到了各个部门,包括财政层面、货币层面、地区层面,都需要有相应的措施。”信达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李一爽对界面新闻表示。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有两层含义:一是审时度势,预调微调,当前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变化剧烈,唯有保有提前量,才能最大化政策效果;二是应时顺势,有所作为,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货币政策在稳健灵活下保障流动性充足,为实体经济源源输血。
具体到政策方面,会议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不但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
国盛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杨业伟表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联动”这句话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的同时,货币政策要创造环境进行配合,例如政府债券发行放量时,央行需要适当投放流动性进行对冲。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副主任陶金表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联动”反映了总体政策力度的提升,相对于今年侧重结构性的政策风格,明年可期待更多的总量政策。“尤其是在明年上半年,及时做好政策准备,给下半年可能面临的风险留下一个更具韧性的实体经济复苏基础。”他说。
对于财政政策,会议要求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对于货币政策,会议要求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陶金指出,“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这表明明年财政政策发力将较今年有所提升,并对今年的财政支出进度进行纠偏。“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这句话是针对今年基建投资增速低迷的情况,预计明年基建投资增速很可能将明显回升。
截至10月底,财政收入已完成全年收入预算的91.8%,而支出仅完成全年预算的77%。10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仅为14668亿元,创年内单月规模最低。
基建投资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比前9月回落0.5个百分点。分析师指出,今年基建投资受到多重因素制约,包括财政资金支出进度偏慢、优质项目较少以及对项目的严监管等。
陶金表示,在财政支出进度加快的基础上,预计中央还将加大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引导,提高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力度和效率。
除了宏观政策,本次会议还部署了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
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强化契约精神,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
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