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散发、月中房地产下行趋势未变等因素作用下,国经改善11月中国经济在需求端表现仍然疲弱,济投继续但随着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政策推进,资疲工业生产继续小幅改善。弱态
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数据显示,变生1-11月,产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涨5.2%,月中涨幅较前10月收窄0.9个百分点。国经改善11月,济投继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涨3.9%,资疲涨幅比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弱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上涨3.8%,变生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产端
数据发布前,月中界面新闻采集的7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2%。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副主任陶金对界面新闻表示,当前经济总体形势较为平稳。从供给端看,工业景气度有所回升,产能有所释放,但从需求端看,地产和基建暂时都没有明显反弹的迹象,居民消费受制于疫情和收入等因素也没有太好的表现。
从两年平均增速来看,1-11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9%,比1-10月加快0.1个百分点;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4%,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随着保供稳价措施成效初显,电力短缺明显缓解,工业生产继续小幅改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的生产指数大幅回升3.6个百分点至52.0%,创6月以来新高,新出口订单回升1.9个百分点至48.5%,为5月以来最高。
“工业景气度受到限产之后的产业链恢复、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生产积极性并不低。”陶金说。他表示,工业增加值能否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一个重要的变量是外需形势的变化。现在来看,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较高增长后,外需总体承压,可能会制约工业增加值增长的空间。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界面新闻表示,工业的较好表现主要得益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后续这一支撑将持续发力。不过,由于“能耗双控”的约束仍在,下游企业成本上升压力以及房地产投资疲弱态势未变,会对工业继续回升形成制约。
近段时间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提出一系列措施保障能源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包括组织召开煤电油气运重点企业保供稳价座谈会、调研煤炭生产、流通成本价格情况,研究制止煤炭企业牟取暴利的政策举措等。
1-11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5%,涨幅比前10月回落0.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0.7%,比前10月回落0.1个百分点。
分析师认为,财政发力有限是导致今年基建疲弱的主要原因。2022年,随着“十四五”重大项目加快落地以及财政支出强度上升,基建投资将迎来回暖。
上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会议特别提到,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陶金指出,“超收慢支”是今年财政的基本特征,临近年底,财政支出终于开始提速,11月财政存款大幅减少,表明资金投入实体经济的规模在增加。明年财政支出节奏将适当回升,在此背景下,基建投资回升的空间不小。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也看好明年的基建投资。他表示,明年稳增长压力较大,且明年是地方政府换届后的第一年,政府扩基建、稳投资的意愿会提升。此外,投资项目申报、审批、开工全链条已呈现加速态势,缺项目的状况有望缓解。
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0%,涨幅比前10个月收窄1.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4%,比1-10月回落0.3个百分点。尽管房地产投资延续跌势,但融资环境已出现边际宽松的迹象。
最近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释放出对房地产较为友好的信号。央行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以房贷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5821亿元,同比多增772亿元,连续两个月同比多增。
“可以看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有所调整,一是在加快信贷投放满足房企开发和居民购房的合理资金需求,二是预售等监管有所松动,三是房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密集发债,这都将支撑房地产市场接下来逐步回暖。”罗志恒说。
他表示,房地产销售有望在明年一季度率先企稳,其后是新开工和施工,房地产投资也可能于明年三季度企稳回升。
陶金认为,尽管房地产调控有放松迹象,但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长依然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政策不会过早地明显放松,还是要进一步观察房企的真实困境,再相机出台放松政策,甚至政策可能具有时滞性。另一方面,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之下,地产领域杠杆率上升幅度有限。因此,地产投资的恢复趋势不会太明显。
1-11月,制造业投资同比上涨13.7%,涨幅比前10个月回落0.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7%,比1-10月加快0.7个百分点。
央行数据也预示近期制造业投资可能稍显乏力,11月,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3417亿元,同比少增2470亿元。
陶金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持续减少反映了企业有效融资需求依然较弱,背后是制造业资本开支意愿不强。同时,前期库存投资积累较多,库存投资周期下行的概率较大,因此短期投资需求增量空间不大。不过,从结构上看,高技术产业、绿色投资对制造业投资的支撑力度比较大,而且这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工作时指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高质量发展、制造强国、双碳目标、补链强链等一系列政策可能撬动产业格局重塑,将在未来带来制造业投资超预期增长。”罗志恒表示。
他指出,在我国通往制造强国的路上,“卡脖子”问题依然严峻,需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发挥“专精特新”企业“补链强链”的作用,未来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技术制造业的政策倾斜力度更大,有望带动制造业投资继续增长。
受到新冠疫情反复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在连续两个月回升之后再度向下。
“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速持续低于经济增速,且居民的储蓄意愿还在高位,总体对消费不利。第二,未来价格继续向下游传导的情况下,消费压力并不小,尤其是可选消费领域的涨价,由于其价格弹性较大,消费总量的压缩或更为明显。”陶金说。
中商产业研究院公布数据显示,今年电商“双11”购物节全网交易额为9651.2亿元,同比增长12.2%,比去年大幅下降31.3个百分点,创历年“双11”最低。
实物消费方面,汽车销量继续回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258.5万辆和252.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9.3%和9.1%,但销量降幅收窄0.3个百分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展望12月及全年销量,我国汽车消费需求仍然稳定,但供应端仍存在不确定性,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因素影响,汽车产销保稳压力依然较大。
陶金表示,未来消费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季节性反弹,但由于疫情管控、收入放缓等因素仍在,消费复苏的空间有限。
罗志恒表示,尽管新冠疫情扰动仍在,但对消费的影响正在逐渐弱化,线下消费的复苏空间比较大。此外,明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走低将缓解上游企业对下游中小企业利润的挤占,相关行业从业者的收入将得到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