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后,机构解读分析师表示,央行在本次报告当中,稳增央行无论是长成对经济形势的分析还是对货币政策的展望,重点都在向“稳增长”侧重,主旋综合近期其他政策表态来看,律结稳增长已逐步成为政策共识。构性
分析师认为,宽松可期四季度货币政策大概率将以结构性宽松为主,机构解读继续定向支持制造业、央行民营小微企业、稳增绿色发展、长成高端制造等领域。主旋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律结央行可能把政策子弹更多留待明年通胀上行压力减弱之时。构性
以下是部分机构对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解读
浙商证券:结构性政策是货币政策未来典型特征
三季度央行继续积极落地结构性政策工具,特别是碳减排支持工具具有短期“定向降息”、长期宽信用的政策效果,有助于信用的定向释放。我们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将是我国货币政策未来典型特征。
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大概率将继续定向支持制造业、民营小微企业、绿色发展、高端制造等领域。此外,局部地区房地产领域信贷调控有望边际放松,尤其是从满足刚需的角度,首套房按揭贷款政策可能会适当放松。
对于总量性宽松工具的使用,我们认为央行将相对谨慎,准备金率下调窗口在2021年四季度和2022年一季度,目前倾向于前者,即年内降准窗口仍未关闭。
此外,央行在本次报告中删除了“总闸门”相关措辞,与上述表述含义一致,我们认为意在防止信用收缩失控。“总闸门”措辞本轮首提是在2020年三季度货政报告,2020年三、四季度表述为“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2021年一、二季度表述为“管好货币总闸门”,历史上“总闸门”的提及及其动词前缀均包含货币政策信息,我们认为本次删除与当前央行信贷调控基调相呼应。
国盛证券:更注重结构性宽松政策
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删掉了“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并时隔一年删掉“管好货币总闸门”(“货币总闸门”自去年三季度重提以来,一直持续到今年二季度货政报告),并新增今年8月以来央行多次提及的“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以及新增“做好流动性跨周期调节”。此外,央行延续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以我为主,稳字当头,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做好跨周期调节”。
同时,央行更注重结构性宽松政策,引导对小微企业和双碳的信贷支持。央行强调“继续落实和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继续落实两个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落实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年底可能有部分“试水”项目,真正放量要2022年、应会有万亿以上,后续关注央行会否把碳减排贷款规模列为考核目标。
平安证券:四季度货币政策或仍将以结构性发力为主
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体现了中期更趋宽松的政策取向,以及短期“以稳为主”的政策状态。
“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成为目前货币政策发力的重点:一是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进行房地产贷款投放的阶段性纠偏;二是落实支小、区域协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再贷款政策工具,“合理满足煤电企业应急保供发电融资需求”。
以上两个领域恰是三季度中国经济出现短期波动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四季度中国经济能否平稳运行的关键。央行此举可谓有的放矢、定向增效。央行对三季度贷款利率的回升并无迫切干预的诉求,并不再提“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只是继续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
总之,四季度货币政策或仍将以结构性发力为主,等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观察美联储货币政策出牌的快慢变化,把政策子弹更多留待明年通胀上行压力减弱之时。
中金公司:结构性货币宽松力度逐步加码
在本次报告当中,无论是对经济形势的分析还是对货币政策的展望,央行的重点都在向“稳增长”侧重。同时,在三季度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一般贷款利率有所上升,货币政策宽松或需边际增加。综合近期其他政策表态来看,稳增长已经逐步成为政策共识。
此外,央行在本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主要强调充分利用已经出台的区域协调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落实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其中碳减排支持工具与2000亿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均近期落地,结构性稳信贷、稳增长的力度在逐步加码。
在11月18日的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宏观政策要继续围绕市场主体展开”,通过保市场主体的方式稳定就业;“保持政府投入、推动重点建设”,并且要“研究采取新的组合式、阶段性减税降费措施”。接下来,预计再贷款的执行力度与效果、以及财政发力方式与节奏将成为关注重点。
海通证券:当前总量宽松工具仍让位于结构性工具
总体来看,下一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仍将增加,报告中对短期经济形势的判断也更为谨慎,增加了“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的表述。从而我们判断,未来政策大概率还是要转向稳增长,明年货币宽松或可期。
但短期内,货币政策态度并未明显变化,央行继续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并增加“以我为主”、“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表述。同时央行强调,要用好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意味着当前总量宽松工具仍让位于结构性工具。
我们认为,在结构性通胀的制约下,短期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还是需要等待通胀进一步回落,经济从类滞胀转向类通缩,货币宽松的空间才能打开。
广发证券:未来央行在稳信用层面会更积极
货币政策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通胀。在通胀的判断上,央行的结论是“通胀压力总体可控”,因为“我国是全球主要生产国,经济自给能力较强”、“总供给总需求基本稳定”,因此有利于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海外通胀上行的影响。
货币政策面对的第二个问题是发达经济体本轮货币宽松退出。关于这一点,央行在谈到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基调时,特别强调了“以我为主”。央行以“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及应对”为主题在专栏三中做了进一步讨论,指出由于我国经济韧性更强、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汇率对外部冲击吸收能力增强,以及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等原因,当前我国面对的内外部环境与2013年那轮有明显不同,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对我国影响有限。
在流动性的要求上,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删去了“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的表述;二是删去了“管好货币总闸门”的表述。前者对应的是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可能指向的是地产信用风险偏高与稳信贷背景下,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需要保持相对充裕偏松;后者对应的是信用社融,可能指向的是产业政策保供取得成效与需求进一步下行后,资源品价格得到控制,通胀对信用政策的掣肘减弱,未来央行在稳信用层面会更为积极。